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应用于各项运动领域,在女排领域也不例外,东京奥运会来临之际,日本女排开始积极备战,并动用高科技发球机和智能拦网机器人进行训练,虽说起到了一定的训练作用,但程序一成不变的机器人显然不能帮助运动员提升赛场上的应变能力,在千变万化的赛场上需要运动员学会灵活应对。因此,虽然高科技以及机器人可以帮助到运动员很多,但在训练中不能过于依赖它,真正的训练其实还得在真枪实弹的赛场上获得。
其实,中国女排在训练中也有借助人工智能来帮助球员提升球技,例如用“大豌豆射手”发球机来训练球员们的一传和防守能力;购买操作数据软件来采集、分析每一位球员的赛场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智慧排球系统来跟踪、记录、反馈、整理球员信息,有针对性的制定球员的训练方式与计划等,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确能有效的帮助和支持球员训练,更好的提升球员成绩,但即使如此,中国女排仍然重视每位球员在赛场上的实战训练。
像朱婷,虽然在里约奥运会过后已经成为了中国女排最闪亮的星星,但仍选择去国外打球,征战欧洲联赛,为的是见识对手,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为了开拓眼界,与高水平的运动员同场竞技,能够提高赛场上的应变能力,更好的锻炼球技,这些都是高科技和机器人无法短时间帮助球员做到的,而球员只有经历过实战的考验,才能有飞跃式的进步。
除了朱婷,其实中国女排的每一位球员都是经历实战赛场上过来的,不少球员都是从国青队开始崭露头角或者横空出世,然后慢慢在国内外的联赛中打响名气,其实每一次实战比赛下来无论结果如何都能累积到经验教训,在与对手的对战中也能更好地看清自己的短板,在未来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在本次的世联赛总决赛中,中国女排国家队就是采用了实战锻炼的策略,以赛代练,派出女排替补二队出战,这支女排二队在与世界强队的实战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自己在赛场上的临场应变能力,在总结比赛经验过后,还能更好的补齐短板,提升自身实力。
在高科技不断取代人类的今天,中国女排在训练中仍没有全都依赖于科技,这值得我们思考,毕竟机器都仿照人来设计的,没有自我意识,临场应变能力的提升还是需要在实战才能获得,要想提高自己,还需要去适应千变万化的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