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黑龙江新闻广播联合播出
《健康来啦·医疗版》特别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主任? 张临友】为我们深度科普:机器人肺段手术!

嘉宾简介:张临友,主任医师,教授,胸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擅长肺癌、食管癌等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疑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手段。在东北三省第一个开展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对微创外科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擅长利用胸腔镜和纵隔镜技术对胸外科疾病进行治疗。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欧洲胸外科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黑龙江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1987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1990年毕业并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工作。1996年破格晋级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8年开始担任胸心外科副主任,1997.11-1998.5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肺移植。1999年考取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攻读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著名心胸外科和心、肺移植专家Bartely P Griffith教授及哈尔滨医科大学著名移植专家夏求明教授博士学位,并于美国匹兹堡大学Thomas E 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和肿瘤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同时完成胸部微创手术及心肺移植的培训。2000年6月-2002年1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学习器官移植,重点研究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2002年博士毕业,同年晋级为教授、主任医师。2003年被聘为胸外科主任,并于当年博士后进站工作,并于2006年顺利出站,从师于著名药理学家杨宝峰教授。同年被聘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名胸外科专业博士生导师。
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有重要影响的论文40多篇,其中“Dendritic cell subsets in blood and lymphoid tissue of rhesus monkeys and their mobilization with Flt3 ligand”发表在《Blood》2003,102(7):2513-21;承担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诱导大鼠肺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与国际研究同步,其科学意义重大;参加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心肺移植》的研究工作。此外还先后承担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分离及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机理》、2002年哈尔滨市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学科后备带头人基金《Flt3L免疫扩增恒河猴外周血pDC1/pDC2的研究》。2006年在东三省率先开展纵隔镜手术,2007年三月开展了国际上治疗漏斗胸最先进的Nuss手术。多年来一直从事肺移植和免疫耐受的研究,其科学的作风已为国内外同行所认知,多次在国内的学术会议上担任大会的学术委员并主持国际、国内大会。

关于治疗的思维模式的转换,即“从最大限度忍受治疗”到“接受最小限度但又有效的治疗”,这种变化涵盖了肿瘤外科治疗的诸多领域,但对胸外科手术方面的影响尚少。尽管微创方法,如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和机器人辅助手术,避免了胸部主要肌肉的离断和撑开肋骨,并可用于肺癌切除,但仍没有被广泛应用。
机器人手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克服了部分的微创手术局限。首个机器人系统肺叶切除术报道于2002年。目前仅有达芬奇系统应用于胸外科手术。

肺段切除术: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通过结扎并切除这些肺段的气管和血管,从而将一段或多段支气管肺段切除,通常需要在术中仔细检查支气管、肺门、纵隔血管淋巴结,而且只有N0期的患者可采用肺段切除术,其他患者需接受肺叶切除术。特别是在一项关于能耐受肺叶切除术的T1-2N0期NSCLC患者亚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和肺叶切除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布后,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无须术中探查采样的淋巴结而将一小部分肺组织楔形切除—才被认为主要适用于年龄较大者或肺功能有损害的不能耐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我们现在也开始应用于年青及有要求的女性患者)。(国外)在最少四年半的随访中,试验存活者并没有显著减少,接受亚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率。然而,失败主要发生于接受楔形切除的患者中。相比之下,非随机研究报告中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生存率类似。在2014年Meta分析中通过调查适合肺叶切除而接受亚肺叶切除患者的总体生存和无病生存状况,发现亚肺叶切除和肺叶切除的患者长期生存状况相似。
自从2011年国际随机化筛查试验发布结果以来,人们对于肺段切除的兴趣大增,这项试验囊括了53000例55岁以上的北美高危吸烟者,发现与胸部X线相比,低剂量的CT扫描可使肺癌死亡率减少20%。

2020年发表于JTCVS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倾向评分匹配研究,着重探讨了机器人对比传统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疗效。研究发现两种术式的围术期短期疗效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在肿瘤学根治情况方面,机器人肺段切除手术在N1淋巴结清扫站数及个数方面较传统胸腔镜手术更具优势。该研究为机器人及腔镜肺段手术的临床推广提供了较高等级的循证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的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对于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在达到根治效果的同时能使患者保留更多的肺组织及功能,但同时手术操作更为复杂。目前临床上传统胸腔镜辅助肺段切除术应用较为广泛,但学习曲线长,操作难度较高。近年来兴起的机器人手术由于具备灵活机械臂、10倍放大的手术视野及过滤震颤等优势为解剖性肺段切除等复杂手术带来更多选择,且更具有优势。

文献提示,机器人术式可较好而安全地替代腔镜术式,且对较困难的或解剖肺段切除的病例,这是一种更简单而直观的手术方法。视野的改善和直观的动作可以提高纵隔局部进展病变的根治切除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