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声光电磁,人类文明得以起于微末、发于华枝,大抵是由发明与创造拉动的。时有一些巧夺天工的发明,给人以超越时空之感。其中广为人知者,东方有墨家鲁班,其发明的锯子、曲尺、刨子、石墨尚且可见可感,至于“盘旋三日而不落”的木鸟,因超乎常识有神化之嫌。西方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其留下的手稿中有众多精妙绝伦的机器构思,堪称“大发明家”。同样,手稿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在长达数百年间一直无法解读,继而被看作神秘至极的天书。即使是今天,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机器,仍然会让研究它们的人感到惊奇。
新出版的《达·芬奇机器》一书,借助电脑技术解构并搭建达·芬奇发明中最伟大的数十种机器,用视觉“讲述”机器背后的神秘与伟大所在。书中所选手稿原图,出自达·芬奇的《巴黎手稿B》《图谱抄本》《巴黎手稿E》《波帕姆手稿》《艾伦德尔手稿》《都灵图书馆》《艾仕本罕手稿I》。
本书绘图者意大利的塔戴和赞农两位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利用现代工艺及材料技术,以电脑图像和3D技术,将大师异想天开的手稿变成可供制作的设计图纸。他们根据达·芬奇手稿中的描述和绘图,通过俯视图、透视图、爆炸图、运动序列模拟图、力线示意图等模式,将大师设计的飞行器、潜水艇、直升机、装甲坦克车、汽车、武器、工具机械和水力机械等,分解到最细微的部件,立体展现了藏于内部的机构以及运作的原理。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展现和“转化”原稿,也正是达·芬奇本人的追求。为了使这些机械图稿更为完美,更容易理解,也更具有穿透力,在图像的表达力度方面,达·芬奇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绘图方式——通过对静态构件的展现,来阐述构件之间的动能转换。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竭力使自己的草图能够表现出对机械和装置的分析过程、思考结果及创新的概念。换言之,其设计的机器几乎是“运动”着的,绝非仅仅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雕塑”。事实上,《达·芬奇机器》这本图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电脑技术、科技想象,让设计原图“动起来”,实现了达·芬奇本人的目标和意志。
本书中用于绘制图像的工具并不特殊,也就是大家常见的制作商业游戏和电影特效的软件。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绘图者用这些电脑技巧创造出一套新的视觉语言,它不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但称得上是一座桥梁,能够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世界,连接博物馆和游戏机室,最终把达·芬奇的书稿和迷恋电脑游戏的年轻人连接在一起。
正如《达·芬奇机器》一书所揭示的,达·芬奇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在机械概念上的创新超越时代,而不是因为他发明了某件神奇的机器。他是第一个把机械绘图当作分析和研究工具的人。他认为绘制一台机器,就是要把它分解成最细致的零件,对其进行精确地“解构”,从而体现出它的全局和细节。通过《达·芬奇机器》,我们可以了解达·芬奇对现代机械文明的巨大贡献:运用严格的绘画法则,创造出一种精准的视觉语言。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